入汛以來,四川、陜西、山西、甘肅、內蒙古等地持續遭受暴雨襲擊,洪澇及次生地質災害頻發,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許多城市也發生了積水內澇。城市排水防澇再成焦點。
城市開發建設應盡量保護原有水系統和水環境
7月上旬,住房城鄉建設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城市編制并報送城市排水 雨水 防澇綜合規劃,2014年6月30日前,各省、區、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將各城市排水 雨水 防澇綜合規劃報送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時,住房城鄉建設部此次還專門印發了《城市排水 雨水 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其中要求,通過采取綜合措施,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 36個大中城市 中心城區能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級城市中心城區能有效應對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城市中心城區能有效應對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
《大綱》明確列出了規劃的編制內容,包括城市排水防澇能力與內澇風險評估、城市排水 雨水 管網系統規劃等,并要求規劃細致描述近10年城市積水情況、積水深度、積水范圍等以及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大綱》還對城市排水防澇的規劃目標作出硬性要求,即發生城市雨水管網設計標準以內的降雨時,地面不應有明顯積水;發生城市內澇防治標準以內的降雨時,城市不能出現內澇災害;發生超過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時,城市運轉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改造方案,要結合老舊小區改造、道路大修、架空線入地等項目同步實施,并對敏感地區如幼兒園、學校、醫院等提出明確要求,確保在城市內澇防治標準以內不受淹。
住房城鄉建設部還要求,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應最大程度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系統和水環境的影響,舊城改造后的綜合徑流系數不能超過改造前,不能增加既有排水防澇設施的額外負擔。在新建地區進行硬化地面時,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應小于40%。
今年3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各地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住房城鄉建設部此次印發的《大綱》,被視為是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的具體落實。
“無水可供”與“排之不及”
排水防澇,是維系一個城市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對每個城市來說,都是一個必須解決而又任重道遠的命題。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邵益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要徹底解決城市排水防澇問題,需推行并加強城市水系統綜合規劃,將原本是相互聯系卻又被規劃分割的城市水系、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和再生水、雨水利用等專項規劃綜合起來,統籌考慮城市水系、透水地面、低位綠地以及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改造與建設,多途徑協同控制徑流,協調解決城市供水、排水、內澇等突出問題。邵益生說,這次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大綱》,在強調系統綜合規劃方面前進了一大步,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邵益生說,我國許多城市存在缺水和內澇的雙重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雨洪應該是寶貴的資源,而不能簡單地把它視為禍害。這就要求從城市水系統綜合規劃的角度來看問題和作出決策。如果沒有綜合規劃和協調,就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供水部門犯愁“無水可供”;另一方面,排水部門唯恐“排之不及”。因此,對于雨洪既要考慮“怎么排、排向哪里”又要考慮“怎么用、用在哪里”的問題。城市應該多利用天然河道、湖泊、洼地等自然條件,多建下沉式綠地、透水性地面,這樣有利于加強排水防澇、增加供水水源,也有利于雨水回補地下,解決因超采地下水導致的地面下沉問題。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向立云也認為,單純強調增加排水能力并不科學。以北京為例,清河、通惠河等河道的排水能力有限,如果一味增加城市排水能力,一旦超過河道限制,也會釀成災難。在合理提高城市排澇能力的同時,應充分利用滲、蓄等措施,就地消化降雨,這才是治理城市內澇最有效的方式。
“面、線、點”相結合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排水系統的完善逐漸成為政府公共支出的重頭戲。為應對今年的汛期,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石家莊、成都等城市,紛紛加大對城市排水系統升級改造的投資力度。業內人士指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這次印發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正當其時,是對近年來城市建設短板的糾偏,更是督促各地加強地下排水管網建設、彌補歷史欠賬的有力舉措。
邵益生說,各地政府加大城市排水設施,尤其是地下管網的建設力度,這是非常必要的,是執政為民的重要舉措,但是,也要注意方法,一定要從綜合規劃的角度出發,統籌兼顧,合理安排,防止“只顧一點、不及其余”,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避免事倍功半。
邵益生說,排水防澇是個系統工程,應該從“低、中、高”3個層面籌劃,“點、線、面”相結合,統籌考慮、系統解決問題。“點”是指城市“低位”排水的關鍵節點,如易積水的下凹式橋涵的排水泵站等;“線”是指以城市地下管線為主要設施的“中位”排水系統,其排放能力的規劃建設標準要適度;“面”是指城市地表的“高位”排水系統,如河道、湖泊、溝渠、綠地、道路等自然和人工系統,這是控制超標準地面徑流和實現雨洪利用的最重要途徑。只有綜合考慮這3方面因素,才不至于把力量和資源用偏。總的原則應該是,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能在地面上解決的事情,就不要放到地下去做,以免建設負擔過重、設施長期閑置,造成投資浪費。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志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許多城市發生內澇,與城市建設注重表面文章、重視眼前利益有很大關系。許多城市建設發展侵占了原有的天然排水系統,又沒有考慮到與自然排水系統結合的問題,導致內澇嚴重,而如今要解決問題則難度很大。
邵益生指出,不可否認,因為城鎮化快速發展和過去投入不足,導致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太多,這需要在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加大資金的支持和建設力度,把欠賬補上。同時,也要認識到,增強排水防澇能力,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只是一方面,還需要市政管理的同步提升和社會各界的密切配合,需要氣象等部門的及時預警和公眾提高避險意識,這樣才能減少暴雨造成的損失。
摘自《中國建設報》 2013-07-22 胡春明
NEWS CENTER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