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政策“風向大變”,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醒悟,紛紛轉而搶食保障房這塊大“蛋糕”。保障房一夜之間從“雞肋”變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未來五年全國要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萬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蓋率達到20%,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應不得低于住房用地總量的70%。   從本地看,今年昆明11.4萬套保障房供地及開工建設時限也已經擬定。28日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專題推進會,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祖林強調,今年114352套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必須按期完成,所有項目建設用地必須5月30日前完成供地,9月30日前全部項目開工建設,年底完成總投資的60%以上。   隨著房地產政策“風向大變”,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醒悟,紛紛轉而搶食保障房這塊大“蛋糕”。保障房一夜之間從“雞肋”變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即將在未來五年占據房地產市場供應量半壁江山的保障房,正改變著市場的供求格局,也將改變開發商參與市場的游戲規則。近期包括萬科、城投控股、保利地產等地產大鱷也都紛紛投身保障性住房建設中。   多家知名地產投身保障房建設,在業內引起了很大沖動,記者了解到,除了一線知名開發商的投資轉變,一些本土地產商也蠢蠢欲動, 盤算著從保障房這杯羹中猛猛地吸上一口。   為什么保障房瞬間成了地產新寵,據專家分析,以下多方面原因讓保障房建設成新寵。   樹立品牌 聚集更高人氣   口碑及品牌形象對房地產開發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房的建設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知名開發商需要通過公益性質的保障房建設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更加完美的形象,而稍微弱勢的開發商則需要通過項目打響品牌知名度,讓更多人通過了解項目來了解企業。   隱形利潤誘惑   對于利潤第一的上市房企來說,除了為政府分憂、為百姓造房的“鐵肩擔道義”之外,更關注的恐怕還是保障房背后的隱形利潤。   除了賬面上的收益之外,參與保障房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嚴厲的房地產調控壓力。有房地產開發企業負責人透露,保障房建設成本較低,需求穩定,資金周轉速度快,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自有資金比例甚至可以低至20%以下。即使以5%左右的利潤率計算,5倍左右的杠桿意味著開發商的資金收益率可擴大至25%左右。   緩解資本壓力   在中央下達的保障房任務面前,各地方政府也感受到巨大的建設壓力,幫助地方政府分擔保障房建設壓力,也成為一些房企進入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的“敲門磚”。   專業地產分析師稱:目前房地產公司在資本市場再融資的通道基本關閉,但因為國家現在力挺保障房建設,會給房企一定的融資空間投入保障房,因此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定向增發、發債等資本市場融資機會。